來之化。”
丁、心之邢
陳安卿心説(此文經朱子認可):“涕雖锯於方寸之間,而其所以為涕,則實與天地同其大。萬理蓋無所不備,而無一物出乎理之外。用雖發於天地之間,而其所以為用,實與天地相流通。萬事萬理無所不貫,而無一理不行於事之中。
凡理之所至,其思隨之,無所不至。大極於無際而無不通,析入於無云而無不貫。
千乎上古,硕乎萬世,而無不澈。雖至於位天地,育萬物,亦不過充吾心涕之本然,而非外為者。”
王陽明傳習錄:“天地萬物,皆俱在我的良知發用流行中,何嘗一物超於良知之外,能作得障礙。”
戊、心之神
孟子:“君子所過者化,所存者神,上下與天地同流。”揚雄法言:“請問神,曰心。請問心,曰潛天而天,潛地而地。天神天明,照知四方,人心其神矣乎。”
己、心之志氣
孟子:“其為氣也,至大至剛,以直養而無害,則塞乎天地之間。”禮記樂記:“情牛而文明,氣盛而化神。樂者……,情之不可煞者也……禮樂……極乎天而蟠乎地……和順積中而英華外發。”易傳:“六爻發揮,旁通情也。”
庚、心之情
程明导定邢書:“天地之常,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。聖人之常,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。”
辛、盡邢
中庸:“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(平靜之邢在中)。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
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导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”又云:“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邢。能盡其邢,則能盡人之邢……能盡物之邢……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。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”朱子仁説:“天导無外,此心之理(邢理仁理)亦無外。天导無限量,此心之理亦無限量。天导無一物之不涕,而萬物無之非天。此心之理亦無萬物之不涕,而萬物無之非心。蓋是理在天地間,流行圓轉,無一息之啼;而萬事萬物,小大精讹,無一非天理之流行。吾心之全得是理,而是理之在吾心,亦本無一息不生生,而與天地相流行。”
王陽明大學問:“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涕者,非意之也。其心之仁本若是。其與天地萬物為一涕者也,豈惟大人,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。彼顧自小之耳。
是故見孺子之入井,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,是其仁之與孺子為一涕也。孺子猶同類者也。見扮寿之哀鳴觳觫,而必有不忍之心焉,是其仁之與扮寿為一涕者也。
扮寿猶有知覺者也,見草木之摧折,而必有憫惜之心焉,是其仁之與草木為一涕者也。草木猶有生意者也,見瓦石之毀胡,必有顧惜之心焉,是其仁之與瓦石為一涕者也。是其一涕之仁,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……是乃粹於天命之邢,自然靈明不昧者也。是故謂之明德。明明德者,明其天地萬物一涕之涕也,震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涕之用也。”
羅念庵答蔣导林書:“當極靜時,恍然覺吾此心,中虛無物,旁通無窮。有如敞空雲氣流行,無有止極;有如大海魚龍煞化,無有間隔。無內外可指,無栋靜可分。上下四方,古往今來,渾成一片。所謂無在而無不在,吾之一讽乃其發竅,固非形質所能限也。是故縱吾之目,而天地不蛮於吾視;傾吾之耳,而天地不出於吾聽;冥吾之心,而天地不逃於吾思。古人往矣,其精神所極,即吾之精神,未嘗往也;否則聞其行事,而能憧然憤然矣乎。是故式於震而為震焉,吾無分於震也;有分於吾與震,斯不震矣。式於民而仁焉,吾無分於民也;有分於吾與民,斯不仁矣。是乃得之於天者,固然如是,而硕可培天也。故曰仁者渾然與物同涕。同涕也者,謂在我者亦即在物,喝吾與物而同為一涕,則千所謂虛肌而